邮箱:dl@qddlhb.com
彭俊杰
2022年08月04日08:15 来源:光明日报
原标题:【光明论坛】让城市生态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
近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明确“十四五”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,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。《方案》尤其强调,要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;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,保护延续历史文脉;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建设宜居、韧性、创新、智慧、绿色、人文城市。
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。有哲学家说,“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,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,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”。城市具有高强度社会、经济、自然集聚效应等特征,城市人口密集,资源消耗量大,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。城市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,会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,但需要有节制、有计划的实施,避免过度损坏生态环境。
也因此,新型城镇建设须全盘考虑,既要做好生态文明保护,也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,两手抓两手都要硬。各地理应坚持城市以人为本的原则,采取高标准规划设计理念,努力实现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,建设城市绿色生态,保护延续历史文脉。
《管子》云:“圣人之处国者,必于不倾之地,而择地形之肥饶者。乡山,左右经水若泽。”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,是相互依存、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。人与自然和谐、风景如画的城市,即符合古人的规划理念。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,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。如果不保护好生态文明,那么城市就会失去生机活力,甚至会因生态环境恶化,而陷入巨大的生态危机,威胁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未来发展。过去,有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,因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导致城市的自然蓄水、调节能力下降,降低了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,有可能带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。这警醒我们必须保护好城市生态。
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,也是文化发展的载体。城市文化涵盖的范围很丰富,既包括人文、历史、习俗、居民生活方式等精神方面,也包括建筑、公共文化设施、历史古迹、文化遗产等物质方面。例如北京的京剧、京片子、四合院、胡同、城墙等,均属于“老北京”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,这些文化符号特征鲜明,荟聚成北京城市文化底色,令市民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,也增强了北京文化的魅力和地位。
从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,一个宜居的城市,必然是在城乡规划方面进行了超前部署,取得了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,使得城市拥有了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,以及丰富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近年来,杭州、成都、西安、重庆等“网红”城市,就是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,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,凭借着美丽的生态文明与独特的文化魅力,成功“出圈”,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,并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城市,获得了口碑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。
城市的特点要求我们,既要注重生态文明,也要注重文化积淀和文化创新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年末,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.72%。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,以及城市落户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与落地,城镇化率还将继续提升。在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,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。各地有必要未雨绸缪,及早进行周密而科学的城市规划,力求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并向而行,打造和谐宜居、文明智慧的新型城市。
(作者:彭俊杰,系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